上圖:,高雄舊火車站

想說來到高雄,

這座火車站是日治時代於台灣西部最後一個完成的火車站,
因此擁有其他車站無法比擬的特色。內部採西式格局的挑高設計,
優雅氣派兼具;在外觀上,採用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、
擁有中國唐代風味的「唐博風」屋頂,其型似皇帝之帽,
因此又被稱為「帝冠式」建築。

↓高雄願景館,有太多的回憶。




前高雄舊車站規劃為
高雄願景館 ,以數位博物館的方式,
結合文化地景以及都市願景,帶入「城市游移」的理念,
讓民眾了解高雄車站以及高雄市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
並活化舊建築的歷史意義,待「三鐵共構」的工程完成之後,
會再遷回原先的位址,作為高雄市結合交通、歷史、文化的一個觀光資源。

↓舊站在外觀上,採用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、擁有中國唐代風味的「唐破風」屋頂,型似皇帝之帽,因此又被稱為「帝冠式」建築。



高雄舊車站建於日昭和16年(西元1941年),
為台灣日治時代西部鐵路建設最後完成的車站,
整體建築採用帝冠式建築,融合東洋日本建築,
以及西洋埃及、中國藻井…等多種建築元素,
充滿濃厚的異國風情及文化特色。

↓屋頂正面的唐破風和圓形搏風面雕塑花窗。



舊火車站面積有六百五十平方公尺、總重量達三千五百噸以每分鐘不到一公分的緩慢速度往東南方移動,
移動八十五公尺,推到火車路左前方的國光客運後方的停車場,
計劃在九月一日完成。這次的搬遷工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要用什麼方式搬運車站建築,
尤其在遷移之前蘇直評副總工程司信心十足的表示過,將在火車站裡放置水杯,
而整個遷移過程不會有水滴溢出,並強調移動火車站的過程對六十一歲的老火車站而言,不會有任何損傷。

由於高雄火車站站體為鋼筋水泥結構,無法以拆開還原的方式搬遷;因而使用的是「總掘工法」,而或許是歷史上的巧合,得標負責本工程的廠商竟然就是1940年負責建造高雄火車站的日本清水建設()在台分公司「吉普營造企業()
有限公司」。



舊高雄火車站站體,因應「三鐵共構」工程的施工,
將離開原佇立位置,要被搬移到有八十二公尺距離遠的地方暫時棲身。
高雄車站面積六百卅平方公尺,相當於一千輛滿載的砂石車重量。
由吉普營造公司(當年興建高雄火車站的子公司)承攬遷移工程 ,
採用「總掘工法」,以「無升高移動工法」,
循「斜向移動」路徑搬遷。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表示,
依每天可移動六公尺的進度,站體可在預估的時間裡提前移至國光汽車客運公司後方的終點。





在它落成當時,四周都是稻田,三層樓高的建築遠遠就能望見;
而正面興建有當時高雄市最寬的馬路「昭和通」(現中山路),

以及東西向的「高風路」(現建國路),更顯得氣勢非凡。













↓才知道原來這是移動工程結束後,留下的九塊被切割的牆體。這些牆面原為高雄火車站兩側的延伸牆,分別是東側的候車室、鐵路餐廳,以及西側的售票口、出入口和托運區。







高雄火車站興建於1940年,乃因應經濟與市區發展需要,
以及日人「南進」策略而建,當時許多重要的建設、工廠,
都沿臨港線興建,使得高雄火車站成了高雄發展名符其實的「火車頭」。



高雄火車站位於西部縱貫線、屏東線與臨港線交會處,
兼具「始發」與「終站」的功能,車站規模龐大,
擁有全國最寬的前後站間距。



歷經日治時代、農業時代、工業時代的經濟起飛,
到今日廿一世紀,高雄火車站始終伴隨著高雄市的發展,
日日吞吐大量人潮;隨著交通新時代來臨
,三鐵共構(捷運、高速鐵路、台鐵)工程展開,
高雄火車站終於卸下重擔,於2002年3月27日發出最後一班列車,
自此不再擔負運輸的工作。

↓門柱上的古埃及棕櫚葉紋飾搭配東方雀替元素。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高雄火車站(高雄願景館)
高雄市三民區建國二路318號 
07-2359751
年代:1940年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家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